
「最重要還是人的故事」──《紅豆》與《看我今天怎麼說》的啟發
在農曆新年檔期的幾部賀歲片後,接踵上映的華語片中,最矚目的自然是在內地大破票房紀錄的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截至3月9日,該片的累計票房(包含海外及預售票房)已達約150億元人民幣
在農曆新年檔期的幾部賀歲片後,接踵上映的華語片中,最矚目的自然是在內地大破票房紀錄的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截至3月9日,該片的累計票房(包含海外及預售票房)已達約150億元人民幣
今年香港賀歲片的票房反應冷淡,對於港產片影迷來說,大概不會感到意外。根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的數字,香港各電影院由農曆新年除夕至年初四共5日的總票房僅為3,060萬元。
回顧2024年的香港電影業,雖然出現了獲得歷來港產片票房紀錄第三位的《九龍城寨之圍城》(香港票房約1.13億元──按不同資料來源,數字或稍有差異),以及大破歷來紀錄的《破。地獄》
記得在《正義迴廊》(2022年)上映時,翁子光接受訪問,表示在拍完《踏血尋梅》(2015年)後,已無意再導演奇案片,因此將《正》片交由何爵天執導,自己出任監製。不過,事隔兩年,翁子光導演的新作《爸爸》卻又是取材自一宗奇案。影迷不禁有疑問:他為甚麼會「食言」?
近幾年香港電影市場有不少大反常態的現象,傳統智慧已不能作準。在一年之前,有誰會料到,今年其中兩部最重要的港產大片《焚城》和《破。地獄》竟會於並非黃金檔期的11月先後上映?
說到港產片能打入國際市場的類型,最主要的毫無疑問是動作片。第一部能在西方市場賣座的港產片是邵氏公司的《天下第一拳》(1972年,南韓人鄭昌和導演,羅烈和汪萍主演)。該片1973年在美國和英國均創出熱潮,更曾經是美國兩個星期的賣座冠軍。
今年暑期,香港的電影院近乎完全沒有港產片開映,要到8月底,才有個別較類近傳統黑社會電影的商業製作推出,但看似欠缺新意。因此,在9月中上映的《我談的那場戀愛》,大概是「餓戲」已久的港產片迷樂於捧場的作品。
近年香港開始較為注重流行文化的歷史保育工作,不論是電影、音樂或文學,都有不少有心人就著過去的重要課題做記錄和研究,可是也有一些範疇比較為人忽略,做相關鈎沉工作的人不多。
已經是兩年多前的網上爭論:2021年底,網上意見領袖(KOL)蕭若元在節目中說,香港電影已不可能回復上世紀70、80年代的盛況。
去年4月,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將「專業精神獎」頒予影評人羅卡(本名劉耀權)和石琪(本名黃志強),以表揚他們的影評工作對電影業的貢獻。
今年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本名查良鏞)的百歲冥壽,香港有不少紀念活動,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辦的「香港流行文化節2024」中也有相關節目。
談到近年香港由新導演創作的寫實小品電影,網上最近流傳一個形容,指這些作品像昔日香港電台(下稱港台)拍攝的《鏗鏘集》,關注社會議題,手法以寫實為主,固然有可取之處,但論類型、格局和風格,無疑有其局限,不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