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香港年輕人與唐卡結緣的故事

為周凱漩老師(Paris)。淨墨文化在香港大會堂舉行《以色觀法──彩繪佛畫交流展》, 在「初探浩瀚」一欄展出多幅唐卡作品。Paris左首的兩幅唐卡,正出自他的手筆(圖:佛門網)

這位年輕人畢業旅行不到日本玩樂,不去歐洲遊覽,而是遠赴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繪製唐卡。到底唐卡藝術有何魅力?6月27日,周凱漩老師(Paris)與淨墨文化合辦《初探浩瀚──一位年輕人的唐卡藝術追隨旅程》專題分享會,細述他在香格里拉學習唐卡的經歷,帶領聽眾探幽尋勝,暢遊唐卡藝術天地。

初探浩瀚:開展唐卡追隨之旅

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大多只提及帝國興衰史,即使涵蓋中國藝術,亦鮮少提到唐卡。「原來世上有種東西叫唐卡!」2013年,就讀教育學院三年級的Paris於北京的「798藝術區」遊覽,偶然發現一個人跡罕至的小區裏放有唐卡,眼界大開,心中暗讚:「線條真美!」一年後,他得知網上青年協會舉辦「唐卡工坊」,躍躍欲試,決意遠赴香格里拉的唐卡學會(Thangka Academy)學藝。

在盛夏時分,他在唐卡老師華舟南迦和年輕的「師傅仔」(學徒)洛桑七林的指導下,開展唐卡藝術追隨之旅。繪製唐卡工序複雜:製作底布、繪畫初稿、逐層著色、勾畫輪廓、畫出外框……工作桌子低矮,他要長時間坐在地板上,彎著腰作畫:「起初覺得很累,後來慢慢就習慣了。」唐卡與一般畫作不同,Paris解釋:「作畫人須嚴格遵守一定儀軌製畫,應謹依《造像度量經》和唐卡製畫的要求而製,比例不對是不容出現的錯誤。畫師大多要先學數年的素描圖,才開始繪製唐卡。」

Paris在教室內埋頭苦幹,繪製素描圖(圖:周凱漩)

真的一點也不能改嗎?Paris起初心裏疑惑,但最終被師父的堅持打動,乖乖依照原圖作畫:「這種做法有利於技藝傳承,就像文字那樣,如果人人隨意增添一點、多寫一劃,大家就無法溝通,文字亦無法流傳後世了。不過,即使是抄錄別人的作品,每個人的用色和筆法都不同,這就叫『物似主人形』。」作畫主題由老師隨機分發,人人不同,Paris的是「文殊菩薩」。

與時間競賽──藉趕「死線」學習修心

香格里拉近年致力發展旅遊業,新式設備一應俱全。「我本來以為香格里拉是落後的鄉村地區,怎知它遠比我想像中現代化。」不過,花花世界並未成功「誘惑」這位青年。他念念不忘的,是要解決整個行程裏最大的難題──在三個星期內完成作品。有些同學下課後相約一同遊覽各處名勝,寧願將畫作帶回香港完成;他卻情願犧牲玩樂時間,竭力在回港前完成畫作。「幸好我當初沒有去玩!雖然最後沒有機會裝裱(裝飾書畫的一種方式),有點遺憾,但自問已在有限條件下,盡我所能做到最好了。」

「作畫過程有點像禪修,不能焦急匆忙,要全神貫注,逐次完成每個步驟。」別人六點鐘準時下班,他就每天加班至八至九時。黃昏轉瞬就過,清晨眨眼又至,回港期限越來越近,畫作卻一直未能完成。「時間緊絀,我有時也會心急,但一急便容易出錯,到時反而要花更多時間修補。畫油畫錯了可以補回,畫唐卡錯了卻補不回來。」離開香格里拉前一天,Paris由早上八時工作至凌晨四時,馬不停蹄,披星戴月,終於完成「文殊菩薩」一畫:「完成後,內心非常安靜和踏實,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他還要整理行裝,趕上明早八時的航班,雖然疲倦不已,心情卻很愉快。

回港後,他想起這段日以繼夜作畫的歲月,記憶猶新。不過,要在香港繪製唐卡,著實不易。Paris說:「唐卡原料繁多,人們為了採集礦物顏料,幾乎要跑遍整個西藏。」除了礦物色粉外,還有調製顏料所需的牛皮膠、用以製作底布的布料、木架、鐵枝和尼龍繩、磨滅鉛筆稿所需的青稞粉末……要在香港集齊這些材料,難上加難。2015年夏天,Paris教育學院畢業後,決定於畢業旅行再次遠赴香格里拉,並相約在唐卡工坊認識的一位朋友一起到去年學藝的教室借用畫具和原料,繪製唐卡。原料是2015年唐卡工坊的學員用剩的,剛好夠他倆用。這次他有了現成的畫布,又不需要上課,只需一個星期就完成畫作「和睦四瑞」了。

離開香格里拉前一晚,Paris「通頂」完成作品,一臉倦容,心情卻很愉快(圖:周凱漩)。
Paris作品「文殊菩薩」(圖:周凱漩)
唐卡畫「和睦四瑞」(圖:周凱漩

薪火相傳:培育佛教藝術新苗

「牛皮膠須儲存於乾燥的地方,於天氣潮濕的地方(如香港)不易保存。」材料難以搜集和保存,是否唐卡在香港不普及的原因?Paris說:「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於香港是商業掛帥的都市,本就較少人從事藝術工作,許多人都投身金融界,在教育界推廣唐卡藝術的人更少之又少。」

沒有人做,那就自己做吧!2015年,他成為小學視覺藝術科老師,後來獲校長大力支持,在校內舉辦個人作品展,展出他的唐卡、油畫和素描畫等作品;又在校內辦簡介會,跟全校師生分享他的創作理念。孩子們興趣勃勃,反應熱烈,在展場的「留言區」上貼滿了便條紙,其中一張寫道:「原來菩薩是男人!」

Paris於小學舉辦個人作品展,展出他的唐卡、中國水墨畫和素描畫等作品。眾位學生興致勃勃,反應熱烈(圖:周凱漩)。
2016年,Paris成為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的視覺藝術科老師,於2017年與淨墨文化合辦「佛畫工作坊」,課堂氣氛之佳、參與人數之多,大出他意料之外:「竟有二十多個學生參與,真是非常誇張!」周Sir(Paris)亦與網上青年協會合作,於校內舉辦唐卡展,展出眾位唐卡工坊實習生的作品,在學生心中種下「唐卡種子」。「佛教談因緣,我試著種下種子,讓學生接觸佛教藝術,至於種子能否發芽,還需要其他助緣。他們會否繼續探索(如到博物館參觀),又或者在這個領域發展,就要看他們的造化了。」
Paris與網上青年協會合作,於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展出眾位「唐卡工坊」實習生的作品,讓學生認識唐卡(圖:周凱漩)。
《初探浩瀚──一位年輕人的唐卡藝術追隨旅程》 專題分享會的參加人數眾多(圖:淨墨文化)
周Sir坦言,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做到「攤喺度」也在所不辭。「我跟學生說,選科時別只考慮能否謀生,還要顧及自己的興趣。你要喜歡那件事,才能在那個領域有所成就。如果你對營商沒有興趣,即使入讀商科,表現也不會很出色。」 「我的心願,就是讓學生認識佛教藝術。」說到要在工餘時間推廣佛畫,他雖教學工作繁忙,仍一口答應淨墨文化的邀請,並花了三個月時間整理不計其數的相片和唐卡資料。分享會當日,他帶來親自撰寫的唐卡筆記,只見筆記上密密麻麻的,滿是素描圖畫和唐卡製作工序,圖文並茂,字跡工整。 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的三位學生:陳朗曦、錢樂章和譚灝楷同學都是座下聽眾。今年1月,他們參與由淨墨文化、周Sir及其同僚合辦的佛畫工作坊,隨淨墨文化的李淨老師學習佛畫;這天,他們的作品於畫展亮相登場──6月23至29日,淨墨文化在香港大會堂舉行《以色觀法──彩繪佛畫交流展》,在「稚筆初心」一欄展出各位同學的學習成果[1];又於「初探浩瀚」一欄展出十多名參與「唐卡工坊」實習計劃的香港大專學生(包括Paris),在內地學藝時製作的唐卡作品。
Paris於2014年唐卡工坊摘錄的筆記(圖:周凱漩)
筆記圖文並茂,字跡工整(圖:周凱漩)
(左起)譚灝楷、錢樂章、陳朗曦同學和他們的作品(圖:佛門網)
錢同學讚道:「我覺得周Sir很勇敢!一般人遇上新事物,只會猶豫不決,不敢向前,他卻勇於嘗試新事物,而且堅持到底。」譚同學若有所悟地說:「周Sir是以與別不同的方式,教導我們佛理。」陳同學說:「感覺他很特別,一般人閒時只會去日本遊玩,誰會像他那樣去香格里拉學藝呢?」 展場內,周Sir的畫作「文殊菩薩」與「和睦四瑞」置於同學們的作品附近,藏族風華、稚筆丹青,相映成趣。
[1]有關同學們學畫的故事,請見:筆尖上的修行之旅——年青人與佛畫的相遇

分享: